|
要想睡得好 “管理”与调理不可少根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2022》发布的数据,国人睡眠平均时长从2012年的8.5小时缩减到2021年的7.06小时,入睡时间晚了两个多小时,起床时间晚了37分钟,睡觉时长减少近1.5小时,64.75%的受调查者每天实际睡眠时长不足8小时。与此同时,睡眠习惯的改变造成睡眠障碍发生率越来越高,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资料表明,全球失眠发病率约为27%,老年人甚至高达35%。来自中华医学会的报告显示,中国约有3亿成年人有睡眠障碍。 如果连续3个月,每周3次以上出现以下四症状中的任意一条,说明你已经被失眠症所“俘虏”:一是入睡困难,即在30分钟内无法入眠;二是睡眠维持困难,入睡后会频繁醒来,且醒后半小时难以重返梦乡;三是早醒,睡眠时间严重缩水;四是醒后不解乏,起床后仍哈欠连天,打不起精神。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王珑指出,只有充分了解睡眠、学会睡眠、做好睡眠管理与调理,才能获得高质量睡眠,从而增强免疫力,保证以饱满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中。 学会有效管理睡眠《类证治裁》云“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阐述了中医对睡眠的认知和理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对应。想要拥有规律、健康的睡眠,应符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然法则,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睡眠管理。 ①睡眠时间管理王珑认为,睡眠时间因人而异,不是睡眠时间越长,睡得就越好。比如,青少年睡眠时间应为8~9个小时,中年人7~8个小时,老年人只睡5~6个小时也属正常。睡眠分为浅睡眠和深睡眠,只要有足够的深睡眠,就会让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调养。不管睡5小时还是8小时,如果第二天没有日间嗜睡现象,始终保持神清气爽的状态,则表明睡眠时间合适。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年龄和身体状况合理掌握睡眠时间,不要纠结睡眠时间的长短。 ②睡眠习惯管理王珑建议,应大致确定每天上床睡觉时间和起床时间,不轻易改变,年节假日也应一如既往。一旦形成了规律和习惯,体内的生物钟就会“走时准确”,按部就班确保我们正常入睡。从中医角度来说,建议在亥时(21时至23时之间)入睡为好,可以养脏腑、调精神。如果过了23时还不能入睡,次日就可能出现头晕脑涨、气短乏力、心悸不安等不适症状,即使白天补觉也不解乏。 ③非睡眠时间管理王珑提醒,一觉醒来不能赖床不起,白天需要保持活跃和兴奋的状态。如果白天犯困打哈欠,不妨做做家务或出门活动活动,以振奋阳气。如果实在太困了,可以设定一刻钟的闹钟,小憩一下。许多老年人退休后无所事事,日间经常蒙头大睡,不辨晨昏,导致晚上更容易失眠。王珑建议这类人群动起来,比如上老年大学,参加集体活动和体育锻炼,如羽毛球、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游泳、慢跑等。 ④生活习惯管理对于睡眠质量欠佳的人,下午尽量不要喝茶、酒、咖啡等容易令人兴奋的饮品,且不要抽烟;晚饭不要吃得过饱或吃难以消化的食物,中医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说法,减轻胃肠负担才会有益于睡眠。此外,睡前应让身心都逐渐静下来,不要做剧烈的体育运动,不要看令人激动的电视节目,少读内容跌宕起伏的小说,临睡前避免思考问题,尽可能保证心无杂念,放下一切思想负担。临睡前可以听些舒缓轻柔的乐曲。 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也十分重要,如保持居室清洁、安静,不在卧室内放置电视、冰箱、电脑等家用电器和电子产品;不戴手表睡觉,尤其不要在休息时把手机放在枕边;最好在卧室挂上一个厚窗帘,避免光线刺激,确保入睡时不受干扰。 中医调理睡眠有妙法王珑介绍,中医治疗失眠多从养心安神入手,许多中药、中成药具有催眠镇静的效果,常用中成药有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柏子养心丸、酸枣仁口服液等,对经常心悸、失眠、多梦、易醒等轻症失眠者有较好疗效。 此外,也可以在医师指导下选用炒酸枣仁、炒莲子、灵芝、桂圆等适合自己体质的药食两用之品适量煮水,每日代茶饮,长期坚持对睡眠大有裨益。 此外,临睡前用热水泡脚不失为一个好习惯。民谚说,“热水洗脚,胜吃补药”,这是因为热水洗脚有助于消除疲劳、加速血液运行、提升夜晚睡眠质量,一举多得。王珑介绍,人体脚部有60多个足部反射区,它们与五脏六腑都有紧密关系。经常用热水浴足,并按摩脚底、脚趾、足跟、脚踝等部位,通过热水和按摩手法对这些反射区进行刺激,可起到帮助气血循行、舒筋活络、缓解疲劳、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阴阳平衡的作用,使身体得到放松和松弛,进而顺利进入梦乡。 对于长期睡眠质量不好的人来说,内心千万不要害怕失眠,产生焦虑、恐惧等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加重失眠,导致恶性循环,往往会对人体造成更大的伤害。要想治愈失眠,首先要学会接纳自己,实现内心安定、平和。 王珑建议,失眠患者应多了解和掌握睡眠的卫生知识,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注重生活规律。同时,应及早求助精神心理专家,针对失眠的具体程度和状态给予调节和非药物手段进行干预,如饮食疗法、顺势疗法、按摩、芳香疗法等。 文章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 上一篇从五运六气看今年大暑养生要点下一篇大暑养生莫入五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