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五运六气看今年大暑养生要点“四时循化机,万物随动息。”时序已至大暑,此时既是夏三月的最后一个节气,又是中医五运六气学说中“四之气”(2022年7月23日~9月23日)交气的节气,故而有其特殊性与重要性。2022年壬寅岁,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岁运为木运太过,全年整体气候变化较剧烈,呈现出风火相煽的特点。《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大暑,六月中。暑,热也。”此时又处于三伏天的中伏,提示这一时段的重要气候特点即炎热。从五季(春、夏、长夏、秋、冬)论,此时处于长夏时节,五行属土,主湿;从五运六气学说论,此时主运、客运均属土运太过,主气为太阴湿土,所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湿。另外,大暑交气后,客气为阳明燥金,又会兼有燥的特点。 总之,此时节会出现热、湿、燥相兼的气候特点。这种气候条件使人容易出现胸闷、疲劳、乏力、口干、口苦、口淡发黏、饮食不佳、脘腹胀满、水肿、疮疡等症状,也容易发生心血管、肝胆、脾胃系统疾病,及中暑、痢疾等。此外,鉴于新冠肺炎的中医核心病机中有湿邪致病因素,这一时段疫情防控需谨慎。 养生要点针对大暑的气候特点与潜在致病因子,我们可以积极发挥中医养生治未病优势,提前做好干预,未病先防。 大暑养生整体上应遵循《黄帝内经》夏三月养生原则,注重养心、清心、安心,以平心静气,“使志无怒”,心静暑自消。 起居应“夜卧早起”,尽量起床早一些,中午适当午休,10~30分钟为宜。午休时避免待在空调风口下,以防头部、背部、腹部、脚底等部位受凉。 运动应少动多静,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要避开中午、下午高温时段,防止中暑。可选择早晚较凉爽时,在户外进行快慢交替散步,或配合八段锦、五禽戏、易筋经等中国传统功法。 饮食饮食应遵循《黄帝内经》中“五味和合”原则,“以酸补之,以辛泻之,以苦泄之”,适当进食酸味、苦味、辛味时令果蔬。 药膳推荐民谚谓“小暑大暑,上蒸下煮”,高温、湿热蕴蒸下,人体肌肤腠理疏松,汗液流失多,应注意补充水分,可适当佐食汤羹、粥等。针对湿、热、燥邪,要给邪以出路,可适当食用丝瓜、冬瓜、莲藕等具有淡渗利湿、生津润燥之效的应季蔬菜。现推荐几款养生药膳,以供选用。 荷叶绿豆粥做法:取荷叶1张,绿豆、粳米、黄米各适量,以荷叶煮水熬粥。 功效:荷叶苦、平,归肝、脾、胃经,可清暑化湿、升发清阳。绿豆甘、寒,归心、胃经,可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粳米甘、平,归脾、胃经,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此外,根据五运六气理论,针对阳明燥金,“间谷宜黍”则燥不为邪,黍即北方黄米,甘、微寒,有补虚损、益精气、润肺之功。 藕粉糊、葛粉糊做法:取藕粉或葛根粉适量,冷水调匀后开水冲调成糊状,可代餐。 功效:《本草纲目拾遗》载藕粉有调中开胃、解暑生津、消食止泻等功效。葛根有解热除烦、生津止渴之功,《圣惠方》中记载葛根粉粥可治胸中烦热或渴、心躁,适宜出汗多、口干、口渴、胃口不佳者食用。 凉拌马齿苋做法:马齿苋洗净,开水焯后沥干,加适量蒜末、油、食盐、生抽、麻油等凉拌,也可清炒,不仅清香可口,又有食疗之用。 功效:马齿苋酸、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解暑止渴、利水消肿、利尿等作用,有“长寿菜”的美称。有口苦、心烦、口腔溃疡、小便黄或灼热、便秘、女子带下黄稠等湿热症状者较适宜。 醋泡姜做法:选用老姜或嫩姜,均匀切薄片,陈醋浸泡,密封3天。每日早晨3~5片,佐餐食用。 功效: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的谚语,《论语·乡党篇》写孔子“不撤姜食”,食姜养生。生姜辛、微温,归肺、脾、胃经,《本草纲目》载其“益脾胃元气,温中祛湿”。醋泡生姜,既取生姜顾护人体阳气,以“春夏养阳”,又有醋之酸收制其辛散太过。平时易上火,如易长痤疮、长口腔溃疡、便秘者不推荐食用。 豆花陈梅茶做法:取干扁豆花3~5朵、陈皮1~2g、乌梅1~2个,沸水冲泡3~5分钟,代茶饮。 功效:扁豆花甘、平,归脾、胃、大肠经,可解暑化湿、和中健脾。陈皮辛、苦、温,归脾、肺经,可理气、调中、燥湿。乌梅酸、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可生津止渴。本茶饮适宜舌苔厚腻、口淡发黏伴有口干者饮用。 唐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大暑六月中》谓“大暑三秋近,林钟九夏移”,宋代龙砂医派名家陆文圭有关大暑消夏亦有诗言“遥知玉井正生寒”。大暑虽为大热之时,然盛极必衰,阴气已渐长,大家避暑、消暑时,不可过度贪凉,享一时之快,终至暗损阳气。 文章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