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叶刀》子刊发表研究成果 针刺能促进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日前,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教授刘存志领衔的项目《针刺治疗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后肠麻痹的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在《柳叶刀》子刊《开放科学》(影响因子17.033)上发表。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显著促进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 术后肠麻痹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部胀满、疼痛、排便障碍等,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住院花费,给患者造成严重负担。随着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和微创手术的广泛应用,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得到一定改善,但仍需要配合其他干预手段进行治疗。 该研究纳入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的105例腹腔镜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按照1:1:1比例分为3组,在标准治疗基础上,分别接受连续4天电针足三里穴干预、电针天枢穴干预或不接受电针干预。结果显示,与单纯标准治疗相比,电针足三里穴能够显著缩短患者首次排气时间10.98小时、首次排便时间25.41小时;电针天枢穴对患者的胃肠功能也有一定改善趋势,将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缩短5.54小时,首次排便时间缩短17.69小时,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小、腹部和肢体部腧穴存在不同适宜针刺参数有关。此外,电针足三里或天枢穴均能显著缩短患者耐受半流质饮食时间,表明针刺对上消化道功能恢复也具有促进作用。 刘存志介绍,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足三里穴是胃的下合穴和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两穴均具有调节胃肠功能的作用,可主治腹痛、腹胀、便秘等。团队在系统探讨电针治疗术后肠麻痹的神经—免疫学机制的基础上开展此项前瞻性临床研究,进一步探讨了针刺不同穴位治疗术后肠麻痹的临床疗效,治疗方案具有取穴单一、操作简便、感染概率低、便于临床培训和推广应用的优势。 建立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离不开中西医并重。外科手术是现代医学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本研究是一项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研究成果,为针灸走出中医院、走进综合医院麻醉科、外科和融入多学科协作模式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可进一步促进针灸与现代医学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文章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