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酒之益与害谈起酒,许多人津津乐道,说酒可以强壮身体,可以兴阳助性,可以祛除风寒等等。但要真正谈起酒的益与害,却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 酒性慓悍,可行皮肤、充经络酒与医学有不解之缘。古人造字颇具深意,“医”之繁体“醫”,其下为“酉”,古代酒与“酉”相通,即说明酒为医者之所用也。有关酒的记载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诗经》《礼记》等书籍,《黄帝内经》中也有对酒的诸多论述,特别是《素问·汤液醪醴论》将酒分为“醪”和“醴”,其中“醪”指浊酒,“醴”指甜酒。此篇中对酒的作用也记述得非常清楚,“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者,以为备耳,夫上古作汤液,故为而弗服也……邪气时至,服之万全。”说明古人酿造醪酒是专为祭祀和药用的。若因身心虚弱,外界邪气乘虚而入,此时服些汤液醪醴,病痛就会好转。 关于酒性,《灵枢·营卫生会》篇云:“酒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灵枢·论勇》篇云:“酒者,水谷之精,熟谷之液也,其气慓悍。”《素问·腹中论》记载:“酒气盛而慓悍。”说明酒为“水谷之精”,其性“慓悍”。酒的功效则如《灵枢·经脉》篇所云:“饮酒者,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营气乃满,两经脉大盛。”说明酒有行皮肤、充经络之功效。 在《黄帝内经》所存方药中,已有酒的相关制剂,如左角发酒、鸡矢醴方、按摩醪药、药酒温熨等。而将酒用于疑难杂病治疗的是《金匮要略》中的瓜蒌薤白白酒汤。但方中所用白酒非现在所饮用的白酒,而是当时百姓用米酿造的酒,其酒精度数一般在5~10度,具有活血通络、辅助药力的作用。 如果用酒来养生疗疾,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酒性辛烈,具有行气活血、疏通经络、温阳散寒、散结蠲痹、疏肝解郁、宣畅情志之功。若因某种原因引起经络闭阻、气滞血瘀、阴寒内盛、肝郁不解等病症,可借酒之特性,使其气血通畅、阴消阳长、寒凝消解,阴阳归于平衡。 古人认为“酒为百药之长”。酒的性味辛烈,可以上至巅顶,下至涌泉,内至脏腑,外至皮毛,百脉经络,无孔不入。适度用酒,可以借助酒力增强体质,提高工作能力,改善疲劳状态,并可发挥某些食物的补养功效。 古人在用药物养生时,常借助酒势以发挥其作用。每将药物浸泡在酒中,使其药物的性味功能慢慢浸出溶于酒中,数日后即可饮用,常用于慢性疼痛类疾病,或身体虚弱,需要温补阳气、增添精血者。 用之不当亦有害酒虽可疗疾,但应用不当对人的损害也是不可忽视的。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就指出,“醉以入房”可使人“半百而衰”。在《黄帝内经》其它篇章中多次指出,过量饮酒会导致漏风、血枯、热厥、伤脾、唾血,乃至精神失守等疾患。《灵枢·论勇》篇还特别提出“酒悖”一词,即饮酒后出现的胃胀、肝浮、胆横等。 酒是柄“双刃剑”,对证应用是健康之友,过量饮用会伤害身体。元代忽思慧《饮膳正要》云:“酒味甘辛,大热有毒,力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胃肠,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也。饮酒过度,伤生之源。” 现代医学认为,长期酒精刺激可造成慢性胃炎,引起营养不良。由于酒精在肝脏分解,长期空腹饮酒会造成脂肪肝与肝硬化,饮酒者肝硬化发生率比不饮酒者高7倍。慢性酒精中毒可使心脏发生脂肪变性,减低心脏的弹性和收缩力,大量饮酒还可致心律不齐。 此外,需要注意不能空腹饮酒,勿与碳酸饮料共饮。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血糖、肝病、消化性溃疡等,或是正在服药治疗的患者,用酒疗疾必须严格在医师指导下进行。 正所谓: 醪醴美酒粮食精,把握量度元气升。 利害只在一闪念,过饮损寿伤性命。 文章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 上一篇中医防治女性尿失禁下一篇学会四招 平安度过易过敏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