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防治女性尿失禁近日,一条微博热搜引起广泛讨论——“超三成已婚育女性有漏尿症状”,网友们纷纷留言诉苦,一大笑就尿、一咳嗽就尿、快跑几步也会尿……不少未生育女性也未能幸免,年龄大的女性中更是普遍存在这类难以启齿、羞于就医的困扰。 2020年,S.H.E成员陈嘉桦就分享过自己产后尿失禁严重到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文章。为何会有这么多女性面临尿失禁的折磨?尿失禁如何预防和调治?今日我们特邀相关中医专家,针对女性尿失禁防治问题,为广大读者“指点迷津”。 早治缓调至关重要本报记者 张梦雪 尿失禁,多少女性心中的痛!调查显示,女性人群中23%~45%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7%左右有明显症状。得了尿失禁怎么办?吃药、打针不管用,特别严重时只能选择手术,然而术后仍有一定复发率,很多女性被这种难言之隐反复折磨。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优势,以显著的疗效吸引了很多尿失禁患者来就医,这其中有怎样的奥秘? 病涉四脏一腑很多女性第一次感受到尿失禁的痛苦是在初次做妈妈后。这是因为分娩时损伤了盆底肌才发病吗?那么剖腹产或不生孩子可以避免尿失禁吗?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主任医师、国医大师柴嵩岩学术传承人耿嘉玮专攻中医妇科30余年,她指出尿失禁并不是新手妈妈的专属病,其机制比较复杂,很多剖腹产甚至终身未生产过的女性也会出现尿失禁。尿失禁可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混合性尿失禁。其中,最常见的压力性尿失禁与盆底肌松弛有关,多见于产后、肥胖、早衰或更年期女性;而急迫性尿失禁又称膀胱过度活动症,其原因不明,常与器质性损伤、焦虑等复杂因素有关;混合性尿失禁则二者兼有。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妇科副主任医师马丽然指出,分娩过程中侧切或撕裂伤的确会损伤盆底肌,然而盆底肌受损在怀孕期间就已经开始了。随着胎儿在母体内不断长大,其产生的腹压越来越大,这时盆底肌就很容易因为压力过大而受损,过于肥胖者盆底肌易松弛也是同样的道理。产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亦会加重盆底肌松弛程度,所以许多剖腹产女性也会尿失禁,尤其超重产妇的症状会格外严重。而到了更年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即使没生产过、身材苗条的女性,也会因激素水平下降而深陷尿失禁之苦。 耿嘉玮认为中医治疗该病的突出优势就是从整体入手全面调理,“尿失禁在中医属遗溺、尿不禁、膀胱咳等范畴,盆底肌损伤可归因于膀胱气化失司。同时中医认为,肾之气化、脾之升清运化、肺之宣发肃降、肝之疏泄条达等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或加重尿失禁”。 急性期早治疗,吃中药效果显著所有尿失禁都适合中医治疗吗?马丽然介绍,一般根据尿失禁的程度分为三级:第一级,仅在重度的压力下,如咳嗽、打喷嚏、抬重物时才有症状;第二级,在走路、站立时等轻度压力下就有症状;第三级:无论任何姿势都有症状。一、二级尿失禁属中医优势病种,若发展到三级,则建议手术治疗。 “如果在急性期赶早治疗,吃中药联合盆底肌训练就能有很好效果。”马丽然说,新产后出现的尿失禁可归于“急性期”范围,早治疗一般取效很快。这是因为,产程中大多数女性都大伤气血,盆底肌的损伤为新伤,产后身体处于调整期,此时用中药治疗以补中益气或滋补肝肾等为主,配合针灸或膀胱功能锻炼,可通过整体调理而促进损伤恢复,从而迅速减轻症状、控制病情发展。一般产后出现症状或产后7天开始治疗,坚持3个月就能明显控制住病情。 总之,对于新产后尿失禁,“未病先防”至关重要。第一,可将盆底肌训练开始时间提前到妊娠28周,帮助在早期重建神经反射,提高盆底肌群协调性,从而建立良好的排尿控制能力。第二,研究显示妊娠前体重指数超过30kg/m2或足月妊娠体重超75kg的女性,患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较正常人群翻了1倍,因此控制孕期体重增长可以降低患病风险。第三,应积极对孕、产妇开展相关健康教育,告知出现症状即就诊或充分利用产后6周常规盆底筛查为契机,进行口服中药及盆底肌训练治疗。 慢性期缓调养,综合治疗显优势“慢性患者往往盆底肌有陈旧性损伤,这时需要中药、针刺、艾灸、耳穴压豆、锻炼齐上阵,才能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李冬梅从事针灸临床20余年,在她看来,尿失禁一旦成为慢性病,除了用中药整体调理外,还必须有专门针对局部的外治方法来改善损伤的功能。 52岁的王玉蓉(化名)曾因尿失禁合并外阴白斑而就诊于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当时她快速运动或上下楼梯时就会发生尿失禁,同时她情绪急躁,口燥咽干,失眠多梦,胁肋隐痛,腰膝酸软,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王玉蓉被辨证为肝肾阴虚,服用大补阴丸合甘麦大枣汤,同时以清热止痒中药外敷,再加艾灸关元、中极,电针八髎穴,耳穴压豆,八段锦加盆底肌针对性锻炼。治疗3个月后,王玉蓉尿失禁明显减轻,只有在奔跑或剧烈咳嗽时才会发生;外阴白斑面缩小,偶有瘙痒;情绪平稳、睡眠好、腰膝酸软也缓解了不少。 李冬梅说,王玉蓉的症状比较严重且合并其他疾病,属于比较难治的尿失禁,然而中医综合疗法短期内就取得了显著疗效,由此可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李冬梅提醒,治疗尿失禁,锻炼也是有力武器,西医一般推荐凯格尔运动等针对盆底肌的锻炼,但近年来,医学界普遍认识到,整体锻炼对于盆底肌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八段锦等中医传统导引术也渐渐被应用于该病的治疗,相信这也将为尿失禁的治疗开辟出一条新路径。 用好“两要招”:针刺和艾灸本报记者 徐芃芃 近年来,中医针刺和艾灸治疗尿失禁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为尿失禁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成为“两要招”。 针刺取穴有讲究,手法操作更关键“有些人对中医治病有着起效慢的误解,实际上,一半以上的特发性急迫性尿失禁患者针刺2~3次就能见效,对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不少经过针刺3~5次也能有明显效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刘志顺介绍。他在临床中研究针刺治疗尿失禁多年,并进行了数项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证明了针刺治疗的有效性,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和《梅奥诊所学报》等国际顶级期刊。 中医理论认为,无论是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还是混合性尿失禁,均属肾失固摄、膀胱气化失职。正如《素问·脉要精微论》中所说:“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膀胱气化不利则津液代谢失调,而局部取穴又是“气至病所”最快、最有效的方法。在《灵枢·癫狂》中也有“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与骶上以长针”的记载。故治疗尿失禁时,刘志顺选取同属膀胱经的中髎、会阳为主穴,以恢复膀胱气化之力;再根据患者情况配以次髎、肾俞、三阴交、太溪等穴。 为什么针刺会产生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呢?刘志顺解释,中髎、次髎分别位于第三、第二骶后孔中,这里不仅是经络理论中膀胱经气出入盆腔的地方,从解剖生理学角度看也是骶神经出入的地方。骶2~骶4神经对排尿功能的影响最大,膀胱逼尿肌主要受到骶3神经支配,尿道外括约肌主要受阴部神经支配。中髎、次髎深处恰为骶神经通过之所,会阳是盆神经丛和阴部神经所在地,故深刺可以直接调节腰骶植物神经和躯体神经的功能,使尿道阻力增加、盆底肌肉张力和肌力增强。 刘志顺在留针后通常会加以电针治疗,用直流电加强针刺对局部神经、肌肉调节的刺激量,放大针刺效果。“中髎的入针方向为60°~75°,会阳的入针方向为稍上外侧。针刺得气(一种包括疼痛、麻木、酸胀、沉重和其他感觉的复合感觉)后,接入电极,以2~10Hz、1.0~5.0mA刺激两侧穴位,电针治疗30分钟。”刘志顺介绍,接入电极后,患者如果出现以下3个反应,就表明针刺中髎/次髎准确且刺激量适宜:一是会阴部肌肉收缩,出现风箱样运动;二是会阴局部皮肤麻刺感;三是大腿内收肌收缩,出现大腿内旋及足趾跖屈。 艾灸治尿失禁有两个“法宝”艾叶味苦、辛,性温,无毒,气味芳香,入肝、脾、肾三经,其燃烧时热力温和而又持久、穿透力强,艾灸借助艾叶燃烧产生的热力和药物作用,对腧穴或病变部位进行烧灼、温熨,实现防治疾病的目的。因艾灸疗效确切、操作简单,应用极为广泛。 “艾灸符合中医‘寒者热之’的治疗原则,尤其适于肾阳衰惫型尿失禁患者。”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主任医师李冬梅介绍,其在长期临床中总结出了利用艾灸治尿失禁的两个“法宝”。 其一是济阴育阳灸。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辨证选穴,一人一方,选用具有温经散寒、收敛固涩、清热燥湿等功效的药物在气海、关元、神阙、命门等穴位施灸,从阴引阳,从阳引阴,集腧穴、经络、药物、艾灸四位一体,温补脾肾,通调水道,提高膀胱对尿液的控制能力,对各种证型的尿失禁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其二是火龙灸。将具有温阳化气功效的中药均匀铺在大椎至腰俞段督脉和膀胱经上,以姜泥覆盖,塑形为上窄下宽的梯形,后放置梭形艾炷进行施灸,每次连续施灸3壮。督脉为人体“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气,膀胱经上分布的背俞穴是治疗相应脏腑病症的重要穴位,在督脉和膀胱经上施灸能够通过振奋阳气、通经活络、理气和血来调节气化失司的病理状态,从而达到缓解尿失禁的目的。 勤练导引术 建功在日常深圳位元堂中医馆田瑞林推荐“扣翘尾闾功法”调理压力性尿失禁的方法很多,在自我锻炼方面,田瑞林推荐“扣翘尾闾”这种简便高效的方法。其中,“尾闾”为穴位名,别名长强穴,位于人体尾椎骨端与肛门口中间,为纯阳原始,又为督脉之络穴,其气富强。日常以“扣翘尾闾”功法激发督脉之阳气,使之生发条达,对于防治尿失禁有显著作用。 操作及要领: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与肩同宽,两膝略弯,两手叉腰,两眼轻轻闭合。尾闾向前上方扣动,同时裹臀、提会阴、收腹、凸腰、吸气,闭气,停顿片刻,暗暗用劲,尽力同时到位,意念集中肚脐深处,同时脚趾下抓,脚心内含。然后,尾闾向后上方翘起,同时泛臀、塌腰、呼气,全身其他地方自然放松。如此尾闾前扣后翘,动作缓慢,反复进行,每次锻炼10分钟以上,多多益善。 △扣翘尾闾功法 上海传承导引医学研究所严蔚冰、严石卿推荐“导引二法”固肾壮腰导引法 操作及要领:放松站立,咬牙,舌抵上腭,双目平视,调匀鼻息。两手在小腹前十指交叉,翻掌心向下。两臂上抬,上举过头顶。两手十指交叉抱后脑。两臂以内关(即内关穴,位于手臂内侧,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掩住双耳。躬身下探,尾闾上抬。起身时头先抬起,以头带动肩、背、腰,慢慢起身,同时两臂逐渐打开。重复导引7次后,十指交叉上托,左右打开与肩平,握拳,依次放松肩、肘、腕、手指,恢复松静站立。中医学认为“肾开窍于耳”,习练固肾壮腰导引法时,需用两手内关掩紧两耳使之“闭”,并向下打躬,起身时再逐渐放松使之“开”,开合之间,引肾气循行。 △固肾壮腰导引法 按摩精门导引法 操作及要领:取坐姿,不拘盘腿、垂腿。以鼻缓缓纳入清气。闭气,搓手急数令热极。鼻中徐徐放气出。精门者,腰后外肾也。两手从上往下按摩精门,上提时吸气,下按时呼气。完成后正身,静心,调息,凝神。 建议每日行固肾壮腰导引法,7次为一组,做2组;按摩精门导引法,7次为一组,做4组。此法简单易行,便于实施,亦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配合中药或其他非药物疗法形成组方,达到里应外合、事半功倍之效。 △按摩精门导引法 此外,严石卿提醒,女子扎腰带不仅能约束带脉(奇经八脉之一,大致绕腰腹一周),还能贴身保暖,而现代服饰中腰带成了装饰品,加之一些女性以露腰、露脐为时尚,缺少了这层保护,肾与膀胱更容易为寒气所侵。因此,建议广大女性朋友择一柔软、无弹性的腰带,围系于腰间,有助于秋冬季腰肾御寒。 文章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