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头条资讯 >>疑问解答 >> 健康生活需除湿浊
详细内容

健康生活需除湿浊

湿邪作祟,难以觉察,亦难祛除,究其原因有三。其一,湿邪四时皆在,天之湿可以因阴雨、暑热、寒冷变为风湿、暑湿、寒湿、湿热、痰湿等非时之偏气,时时相伴于生活之中;其二,人感受湿邪不易察觉,待到湿邪症状出现,邪业已深入人体;其三,湿性黏滞、病程缠绵、愈期较缓。若非在日常生活中培养除湿习惯,等到湿邪为病,再来清除则要大费周章。《古今医统大全》批评为:“今人惟待病而求药,殊不知善摄生者,譬犹曲突徙薪,自无焚燎之患矣。”

生活中湿邪处处可见

天润地湿以为常,湿为四时之常气。《医原》指出:“在春为风湿,在夏与初秋为暑湿,在深秋与冬为寒湿。”日常生活中,居住环境、情绪状态、饮食习惯、劳逸等均可引发湿邪入侵。

生活环境与湿邪

沈从文的散文名篇《鸭窠围的夜》中描述了湘西土家吊脚楼上实下空、虚实结合、刚柔相济、阴阳一体的建筑形式。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遗址中带有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堪称建筑史上的奇迹。干栏式建筑使房屋与地面架空隔离,从而达到有效通风、防潮、防盗、防兽效果。这种建筑结构与同时期秦岭以北“半地穴式”建筑形成鲜明对比,蕴含古人的祛湿智慧。

吊脚楼窗户多向江河,故也称望江楼。随着时代发展,吊脚楼变成了“江景房”,然而周围仍雾气弥漫,空气潮湿。湘西凤凰古城和重庆的吊脚楼都是依山就势,临河而建、临江而建,所依附的山体青苔满布,石崖壁缝间还不断有水流出。到了汛期,洪水蔓延会至吊脚楼下,待底层洪水消退,当地居民清除了淤泥照样生活,周围环境难免湿气很重。江南地区前街后河的地理环境也会导致当地百姓生活中多湿;两广、福建、海南等地的雨林地区常处于多湿状态,多见“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加之生活中不免有一些不通风的犄角旮旯可以“藏污纳垢”,如马桶、下水道、抹布、拖布、浴室积水等。所以,湿邪处处可见,尤其在江河湖海边生活的居民感受更明显。

除了居住环境,湿邪还与“天时”有关。春季虽气候逐渐温和,但春风化雨中不免携挟贼风,尤其是乍暖还寒的“倒春寒”,因此才有“春捂”之说。立夏之后,尤其夏至到处暑之间,太阴土湿本气旺盛,进入“暑必挟湿”之际。秋分以后到大寒结束是全年最寒冷季节,此时水湿必然挟寒气。因此,一年四季皆避不开湿邪。

情绪波动与湿邪

人的情绪会影响气在体内运行方向,《素问·举痛论》描述为“百病生于气也”,指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丹溪心法·痰》指出:“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又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可见气机失常最易加重“湿阻气机”。

“气顺”很简单,常人却难做到,所以也很难避开湿邪。情绪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看待事物的价值观,也是人在社会中适应能力的表现。《淮南子》指出:“是故知己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福由己发,祸由己生。”“圣人不求誉,不辟诽,正身直行,众邪自息。”《黄帝内经》亦强调“无恚嗔之心”,才能洒脱自在。《寿世青编》指出:“人能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形神安静,灾病不生,福寿永昌,由兹伊始。”都是指情绪舒畅有助于扶正祛邪、身体康健。

劳逸状态与湿邪

劳逸状态是指劳作和休息结合的状态,主要包括体力劳逸、脑力劳逸、房室劳逸。劳逸适当,是筋骨、大脑、房事保养的关键。

过度的安逸会导致气机壅滞,过度的劳作则会导致气的耗伤。《黄帝内经》云“劳则气耗”,筋骨疲惫、脑力熬耗、房事无度的劳累状态会导致“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因气行水行湿,气耗不足,倦怠无力,气运不畅,都会加重水湿聚集。

饮食习惯与湿邪

观《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描述“东方之域”“西方者”“南方者”“北方者”“中央者”饮食习惯,其中“食鱼而嗜咸”“食而脂肥”“嗜酸而食胕”“野处而乳食”均在肥甘厚味滋生痰湿范畴之内。

当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中摄入的肥甘厚腻越来越多,如晨起滋味浓厚的麻辣小面、油条等;午餐猪肉炖粉条、红烧肉等;夜晚火锅、烧烤、小龙虾和啤酒等。同时,人们饮食也越来越精细,如各种本应该在特殊时期(如疾病需要等)服用的维生素片、蛋白粉等,被用于日常生活,甚至替代正常饮食,这些也是湿浊形成的原因之一。《寿世青编》强调:“惟知药可治病,不知饮食起居之间,能自省察,得以却疾延年也,古人食治之方,良有深意,卫生者鉴之。”

良好的饮食习惯在于避开生湿、生痰的肥甘厚腻,关键是合理配搭,并非不吃荤。应根据时令选择除湿化浊食材,减少食材中煎、烤、油炸之类加工方式,并在日常饮食中长期保持除湿意识。

如何祛湿防毒保健康

《素问·刺法论》:“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外来邪气伤人总关“虚邪贼风”与“正气虚”的“两虚相得”状态。预防湿邪疫毒,关键在于调整日常生活状态。

口罩常态化锻炼不可少

在湿邪疫毒猖獗时期,“避其毒气”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戴好口罩,在公共场所注意与他人保持一米距离。想要做到“正气存内”“真气从之”,还应注意加强肺部锻炼。《素问·刺法论》指出:“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六字诀等以练气为目的的导引术尤其适用。除了慢跑、游泳等日常的全身性运动,还可以通过唱歌增加肺活量,有针对性地锻炼肺部功能。

香囊佩戴好艾灸是个宝

香囊有芳香化湿、辟秽化浊之用。它可以通过药材自然散发的芳香,对人体呼吸系统等持续进行刺激,增强对病毒和细菌的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属于中医常用的外治疗法。

制作香囊常用的芳香类药物有藿香、艾叶、石菖蒲等。其中的艾叶又以另一种方式为人们熟知——艾灸。艾灸足三里、神阙、关元等穴位,可以温阳气、祛湿邪。点燃的艾条还可用于房前屋后、房间内部等居住环境的除湿辟秽。

除湿汤粥茶四季常备好

日常饮食中有各种除湿小妙招,如冬瓜、白萝卜等煲汤可利水除湿;赤小豆、薏苡仁等熬粥可健脾除湿。若结合季节特点,春季宜食用带尖的时令食材,如油菜苔、白菜苔、豌豆苗、春笋等,有助于春季养生之气,又可散风邪,不与湿合。夏天应季的冬瓜、西瓜等都是暑天利湿最佳选择。夏季家中可备些藿香正气水,或在医生指导下用些三仁汤、半夏厚朴汤等祛湿健体。秋季之后可用橘子(带皮),或广柑(带皮),或金橘(带皮),或冰糖橙(带皮)煮水,借其果皮辛散与滚汤热服之力祛湿,适当加姜丝,疏散郁气,驱散寒湿,尤其是时令外感早期,可轻开肺气,减轻症状,阻断湿气深入人体,效果明显。

比起煮粥、炖汤,沏茶是更为方便的除湿方式。代茶饮中常用药物以益气健脾除湿为主,如黄芪、陈皮、佩兰等。若结合季节与地域特色,春天可用玫瑰花、桃花;夏暑用荷花、竹茹,秋季用菊花、桂花;冬季用枸杞、紫苏等。最关键的是还要结合个人体质,同时也要重视口感与茶汤色泽,使人易于接受。

药浴微微汗散寒除湿强

《素问·汤液醪醴论》治水湿明确“开鬼门、洁净腑”之法,即发汗、利小便。发汗是利用全身最大的器官——皮肤,来发挥排泄湿浊的作用。泡澡是非常有效的发汗方式。运动后遍身漉漉汗出,此时冲澡可以促进湿浊排泄。现在住宅条件改变,许多人家中装有浴缸,或可盆浴、木桶浴,均能增大体表发汗面积。

如不方便泡澡,还可以天天泡脚,以达到全身发热、微微出汗的效果为宜。如果在泡澡或泡脚的水里加入特定中药材煮取的药汁,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加入艾叶,可温阳散寒除湿;加入姜、带须葱白、蜀椒,则温通之力更强。若结合季节来看,春季泡脚,可助力春天升发之气祛风散湿;秋冬季泡脚,可以防避寒湿导致“老寒腿”。

排便很重要畅通不纳垢

保持大小便的通畅是身体内不藏污纳垢的前提,就像家中每天产生的垃圾都要及时清理,否则就容易招来苍蝇。同时,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中医治法的“提壶揭盖”与“釜底抽薪”都是保持大便畅通、维护肺气宣降的有效方法。

大便的性状还可以作为判断体内湿气的参考指标,若湿气重,则大便溏泄,有马桶附壁现象;若进行健脾除湿调理后,见大便由稀转干,逐渐成形,则提示脾气渐复,湿气渐去。

常湿常除,从日常生活细节小事做起,才能真正做到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强调的“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

       文章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


关于我们

客服热线:010-57155789  18513485789

监督电话:15300316042

投稿邮箱:1048488297@qq.com

版权所有:华医铭爵

网站备案:京ICP备2022029728号-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

中国医药学会

中国医药协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

医药协会



客服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电话直呼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55789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全企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