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寒不用怕 温针来帮忙宫寒即胞宫寒冷,是中医理论下的病名。中医所讲的胞宫,对应西医学的子宫、卵巢、输卵管等,泛指女性内生殖器官。宫寒是指女子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各种原因引起寒凝胞宫,脾肾阳虚,胞宫失于温煦后出现的一系列症状的病因总结。《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例如,在炎炎夏日时,写字楼、商场等室内场所无一不是长时间开着空调降温,在平均只有20℃左右的环境下,许多女士身着短裙、热裤,使下身处在寒冷环境里,寒从脚起,直达腹部,久而久之让许多女性常感小腹发凉。 宫寒有哪些表现宫寒是由于阴寒内盛、阳气不足、肾阳虚衰,致胞宫、胞脉、胞络气血凝滞收引,机体功能减弱的状态,故临床多见下腹冷痛,得热痛减,肢冷畏寒,或腰膝酸软,或腰痛如折,口淡无味,气短乏力,失眠多梦,夜尿增多,小便频或失禁,大便溏,带下清稀量多,性欲淡漠,面浮肢肿,或体型肥胖,行经腹痛,经暗有块,舌质暗淡或暗,苔白,脉沉细,尺弱或沉涩。 《妇人大全良方》有言:“若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神农本草经》载:“女子风寒在子宫,绝孕十年无子。”故此类人群往往容易患有痛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不孕或滑胎、慢性盆腔炎、子宫肌瘤等疾病。 温针治疗宫寒中医调理宫寒的方法很多,其中温针采取针刺叠加灼艾的方法,同时具备温热、穴位刺激、艾药渗透三重作用,适用于既需要留针又必须施灸的疾病,具有温阳散寒、舒经通络、活血养血、固本益元、宣痹止痛、缓解疲劳、提神醒脑的功效。 温针之名首见于《伤寒论》,兴盛于明代。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载:“其法针穴上,以香白芷作圆饼,套针上,以艾灸之,多以取效……此法行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或有效。”明代高武《针灸聚英》亦有类似记载。温针操作方法是先针刺得气后,将毫针留在适当深度,再将艾绒捏在针柄上,点燃艾绒直到燃完为止,或在针柄上穿置一段长约1~2厘米的艾炷施灸,使热力通过针身传入体内,达到治疗目的。温针将针刺与艾灸相结合,能快速将热力送达治疗部位,通过借火助阳、温通经络、开门驱邪、以热引热等功能,驱除伏留筋骨深处的宿疾。 宫寒所引起的一系列妇科疾病,皆属于命门疾病的范畴,包含了现代医学中的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疾病以及部分内分泌系统疾病。温针在治疗中医命门疾病时,一般选取小腹的关元、气海等穴,热力透过针身传导至深部,升高局部温度,直接改善盆腔血循环,减轻炎症反应;选取腰骶部肾俞、气海俞等穴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调节内分泌功能;再结合四肢相应经络的穴位进行治疗。 阳气不足则寒从中生,当遵循王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温补脾肾之阳,暖宫散寒。中医讲“离照当空,阴霾自散”。艾的热力适宜,温暖、舒畅、通透。针灸作为中医的经典疗法之一,历代文献中都有记载。现代医学研究从中医病因病机、治疗机制、临床疗效等多方面,对其在妇科疾病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探讨,发现温针在治疗寒凝胞宫、肾阳不足证所引起的原发性痛经、慢性盆腔炎、围绝经期综合征、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等方面疗效甚佳。 预防与调护艾灸可日常调理对于此类人群来说,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自身的保暖和调养。《扁鹊心书》记载:“保命之法,灼艾第一。”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艾草:“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对于无法规律前往医院进行温针治疗的人群,也可以选取以下几个保健要穴在家中施以艾灸。 ①关元穴:该穴位于下腹部,脐下3寸,人体前正中线上,对消化系统、生殖系统疾病等均有治疗和保健作用,能够培补元气,扶助正气。 ②三阴交穴:该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该穴是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具有健脾疏肝、滋阴补肾的作用,是女性保健常用腧穴之一。 ③子宫穴:该穴位于下腹部,脐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3寸,为经外奇穴,常用于治疗阴挺、月经不调、痛经、崩漏、不孕等妇科病。 操作时艾条距离皮肤10厘米左右,以局部有温热感为度。每穴灸15~30分钟,每日灸1次。中医认为,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如果腹部着凉,很容易使带脉淤堵,随之而来的就是盆腔内环境的改变,严重时会导致不孕、反复流产。《素问·异法方宜论》:“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故时常艾灸少腹诸穴可以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有助于缓解宫寒症状。 生活起居注意避寒《黄帝内经》提到“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无泄皮肤”“逆之则伤肾”,皆强调了避寒的重要性。故女性朋友尤其是正处于月经期、产后恢复期、哺乳期者,切勿贪凉、冒雨涉水,以防感寒。“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这几点是古人的养生秘诀,到现在依然值得学习借鉴。饮食上勿贪食寒凉,避免损伤中焦脾胃;勿过劳熬夜,保持心情愉快,则可气机调达;动则生阳,体质偏虚者可加强锻炼,以增强正气;《素问·调经论》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除了艾灸小腹,平日亦可经常以热水泡脚,都有助于改善宫寒的情况。 文章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