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头条资讯 >>资讯 >> 清华大学教授李稍主编,融合信息科技、生物网络、中西医药创新研究成果 《网络药理学》新书发布
详细内容

清华大学教授李稍主编,融合信息科技、生物网络、中西医药创新研究成果 《网络药理学》新书发布

近日,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研讨会暨《网络药理学》新书发布会在清华大学举办。该书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教授、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李稍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对网络药理学的核心内容、研究工具和方法、代表成果以及基于部分中成药、中成药—疾病的网络药理学实践流程进行了系统梳理。

网络药理学是融合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网络科学等学科,从系统层次和生物网络整体出发,解析药物与治疗对象之间的分子关联,揭示药物的系统性药理机制,从而指导新药研发和临床诊疗,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时代药物系统性研究的新兴学科。

2007年,李稍首先提出了基于生物网络的中药方剂研究框架。“为从系统的角度探究中西医药的生物学基础,我们提出了‘网络靶标’的概念,是指在生物网络的层次上系统地建立药物和疾病的机制性关联,阐释药物通过多靶标在生物网络上的作用关系、形成整体调节效应的理论,网络靶标已经成为网络药理学的核心理论。”李稍表示,在中药研究中,网络靶标理论有可能解释中药的众多成分如何在生物网络上相互协作,发挥整体调节作用的机理。

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丛斌表示,对于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现有科学研究范式难以揭示其本质规律,亟待建立新的科学研究范式。在生命科学领域,通过医工融合,建立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科学技术体系,才有可能揭示人体信息网络化的复杂巨系统。网络药理学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范例。中国科学院院士李衍达从宏微观结合的角度,阐释了他对网络药理学的思考。李衍达说,中西医要继续发展,必须要寻找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道路。在李衍达看来,关系推断算法是破解宏微观难题的有效方法,能打开人体复杂系统分析的突破口,对研究更大范围的社会、金融、军事问题都具有指导意义。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国辰认为,网络药理学的研究理念与中医学的整体论思想不谋而合,是用科学原理解读中医药学的有力的科技武器。

此前,《网络药理学评价方法指南》(SCM0061-2021)由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发布,使得中医药网络药理学研究工作有了参考规范。指南系中医药领域第一个正式制定的关于新兴学科的国际标准,对于推动基于“网络靶标-系统调节”的研发模式成为更严谨、更科学、更普适的研究模式,推动网络药理学更规范地开展计算、实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该成果也入选了中华中医药学会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

发布会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出版社、清华大学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承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王永炎为大会作视频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肖伟、清华大学副校长李路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主任张涛参加发布会。

       文章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



关于我们

客服热线:010-57155789  18513485789

监督电话:15300316042

投稿邮箱:1048488297@qq.com

版权所有:华医铭爵

网站备案:京ICP备2022029728号-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

中国医药学会

中国医药协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

医药协会



客服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电话直呼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55789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全企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