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医教您如何预防听力下降我国是世界上听力残疾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新生儿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发病率超过1‰,近三分之一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存在听力受损。有研究表明,近年来存在听力下降的人数呈上升趋势。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群该如何保护听力呢? 不同年龄的预防重点 对于新生儿,进行听力的早期筛查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植入人工耳蜗等听力重建手术,使听力障碍患儿重回有声世界,可避免因聋致哑。此外,统计调查数据表明,约一半的耳聋患者与遗传有关,所以要禁止近亲结婚,避免生育听障后代。 对于少年儿童,中耳炎是导致听力损失的主要原因。相较于成人,儿童时期的咽鼓管更短更直,所以鼻部和咽部的分泌物,以及细菌等微生物,更容易到达中耳。在呼吸道感染或急慢性鼻炎等疾病的基础上更容易导致中耳炎的发生,此外,腺样体肥大压迫咽鼓管也是引起中耳炎的常见病因。因此要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声导抗筛查,防控鼻腔、鼻窦、咽喉炎症及腺样体肥大等疾病,预防中耳炎的发生。 对于青壮年,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容易出现各种原因的听力下降,如学习工作压力大、长期熬夜、作息不规律等,应当从改善生活方式方面预防听力下降。平时尽量避免接触各种噪音,放慢生活节奏,保持健康饮食,避免情绪过于紧张和激动,适度运动。 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方面机能下降,内耳功能减退,也将导致耳聋的发生。对于老年性听力损失患者来说,不仅听觉系统有损伤,而且听力损失与认知障碍、耳鸣、心理疾病等方面存在广泛联系。对于老年性听力损失来说,越早干预治疗效果越好。因此,强调老年性听力损失的早期筛查尤为重要。 中医对听力下降的认识 听力下降归属于中医“耳鸣耳聋”范畴,中医古代文献对耳鸣耳聋的论述极为丰富。中医认为耳鸣耳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正如《三因方》记载的“内关五脏,外合六淫,故风寒暑湿,使人聋聩耳鸣”。其中与肾、肝、脾三脏的功能失调关系最为密切。 中医认为肾开窍于耳,耳鸣耳聋与肾精亏虚密切相关。《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耳鸣”与肾精亏虚相关,如《灵枢·决气》云“精脱者耳聋……液脱者……耳数鸣”。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也提到:“若精气调和,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至聋聩。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若肾气不足,或劳伤血气,精脱肾惫,皆可影响耳的生理功能,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的现象。此类患者在听力下降的基础上还多伴有健忘、腰膝酸软、注意力不集中、夜尿频数等表现。 肝主疏泄,肝的功能失调也是耳鸣耳聋的重要原因。情志失调而肝气不利,肝气不顺则郁,郁而化火,火热炎上燔灼耳窍使耳失清净而鸣。《景岳全书》中记载:“《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木郁之发,为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唐宗海在《医学见能》中云:“耳虽肾窍辨声音,绕耳游行是胆经。时辈不知清木火,漫将滋肾诩亮明。”此外,在肾精亏虚的基础上,还会进一步引起肝阴不足,肝阳上亢。临床上此类患者往往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头目胀痛,头重脚轻等症状。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耳窍得气血濡养方可维持正常功能。《灵枢·口问》:“黄帝曰: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者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为孤脏……其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若脾气亏损,精血不足,不能上充于清窍,故多发耳鸣。此类患者还多伴有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稀溏、神疲乏力等症状。 保护听力五注意 一是远离噪音。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正常接收的音量范围是在40~60分贝之间,超过这个范围的音量,就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刺激,损害听觉器官。我们要尽量避免长期处在噪声强的环境中,这样才可以保护听力并预防其受到伤害。 二是不要经常掏耳朵。掏耳朵容易损伤外耳道皮肤,诱发外耳道发炎、耳道疖肿、耳道真菌病等,严重时还会出现鼓膜穿孔。耳屎在医学上称为耵聍,不需要我们特意处理。正常情况下会自动排出。面对大块硬结的耵聍,应该前往耳鼻咽喉科利用专业工具取出,或者浸泡耵聍液后进行冲洗。对于油性耵聍者,用棉签轻轻擦拭即可。 三是避免耳中进水。在游泳、洗头、洗澡时,如果耳中进水需要及时清理干净。若是少量进水,也没有引起不适感,无需特殊处理。若是如果进水稍多,引起耳内闷胀感、堵塞感等不适症状,可以通过单脚跳,使耳朵内的水流出。若是深部耳道内的水,是需要用无菌棉签进行轻柔地擦拭,避免水的残留。 四是保持良好的情绪。焦虑抑郁或恐惧等不良的情绪可造成毛细血管痉挛和收缩,减慢内耳听血管血流,从而造成微循环障碍,导致内耳听神经缺血缺氧,从而引起突发性耳聋。 五是及时治疗感冒。当出现感冒、鼻窦炎或鼻炎时,需积极消炎滴鼻,维持鼻腔呼吸通畅。掌握正确的擤鼻涕方式,需压住一侧鼻孔擤鼻涕,避免同时擤两个鼻孔,防止将鼻涕挤入咽鼓管引发中耳炎。 保护听力小妙招 中医在防治听力下降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在此介绍几种简便实用的方法,对预防耳鸣耳聋,保护听力具有良好的效果。 鸣天鼓:鸣天鼓最早见于丘处机的《颐身集》。其操作方法为:首先将双手掌摩擦生热,随即将两掌紧按于两侧耳廓,尽量使两耳听不到外界声音,同时手指并拢贴于后脑枕部,做“抱头状”,然后先用食指叩击枕部,继而用除拇指外的四指叩击枕部,再用中指叩击枕部,以一种“咚当咚”的节奏持续进行,频率可随熟练程度逐渐加快,以舒适为宜。每次弹击50下,弹毕,做深呼吸5次。研究证明,鸣天鼓功对中老年常见的耳鸣、眩是等病症有明显疗效。 摩掌挽耳法:该法出自孙思邈的《千金翼方》:“清旦初,以左右手摩交耳,从头上挽两耳,又引发,则面气通流。如此者令人头不白,耳不聋。”晨起双手掌摩擦生热,然后双手抓握双耳,并向上提滑,至双手脱离双耳至头顶部。每天晨起可做5~10次。 穴位按揉:每天按揉听宫穴3~5分钟,翳风穴10~15分钟,以感受到酸胀感为宜,可以起到开窍醒神,聪耳明目,缓解耳聋、耳鸣等作用。 剪刀手按摩法:以食指垂直贴于耳屏,中指垂直贴于耳后乳突,来回摩擦,以双耳有温热感为宜。每日晨起或睡前可做,每次3~5分钟。 颈部摩搓法:手掌紧贴于同侧下颌颈部,然后向对侧耳向上来回摩擦,一直推到手指碰触到对侧耳,如此往复。每日可做3次,每次来回摩擦20次。 以上五种方式在做的过程中需要集中精神,认真感受耳部症状,效果更佳。 文章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