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病调养 注意食忌中医所谓热病,即由于感受外邪所致的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包括西医感染性疾病与传染性疾病。很多人得了热病或是大病初愈就匆忙进行滋补调养,大鱼大肉自不用说,就连黄芪、党参、燕窝等补药也一应俱全。如果食物、药物补养失宜,在各脏腑功能恢复之前急于进补,不但于事无补,还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会导致疾病复发,或是症状加重。这种现象在中医学中称为“食复”。以下介绍“食复”的基本知识与预防方法。 “食复”为何发生《黄帝内经》非常重视养生保健,不仅关注未病先防,亦注重病后调养。如《素问·热论》指出:“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这句话是说,人们患了热病将痊愈时,脾胃消化功能较弱,胃气未复,如果吃肉食太多,或是食量太大,必因饮食得不到消化而郁积生热,疾病的残热与食热两相交迫,会使病情反复或加重,使原本的热邪遗留,疾病不易彻底痊愈,这就是热病的禁忌。 “食复”表现为原有疾病症状加重,或者兼有其他症状。在消化道疾病、感染性疾病、传染性疾病之中最为多见。“食复”患者常见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包括脘腹胀满、胃痛腹痛、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 如痢疾、功能性腹泻患者刚愈不久即过食生冷滋腻之物,会使原有疾病复发,同时导致病后机体功能不得恢复,水谷运化失常,老病不去,新病又至。“食复”患者还常见因不辨体质而补出现不适,如肺结核患者初愈而进食温补之品,常会导致口干唇焦、鼻出血、干咳、夜不能寐、手足心发热等阴虚火旺症状,甚至导致疾病复发。 病后如何食养生病期间胃口不佳,病愈之后想吃点儿好的,使身体早日康复,这种想法是可以理解的,但食补要按一定的步骤,不宜操之过急。明代《景岳全书》说:“不欲食者,不可强食,强食则助邪;新复之后,胃气初醒,尤不可纵食。”可见病后食养不可急于求成,要掌握循序渐进、辨证施养的原则,对某些体质特殊患者还要采取预防性调治措施。 循序渐进病后食补要循序渐进,病愈初期最好以调理脾胃、醒脾开胃为原则,可用粳米、怀山药、薏苡仁煮稀粥食用。在脾胃调理好之后,逐渐增加营养以增补正气,但还不能恣意进食。此时可以选择与体质相适宜之品适量摄入。在食品的选择上,总原则是从平补开始,逐渐增加,不宜过于温补。 辨证施养病后食补要辨证施养,根据病后患者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之不同,选择性味适宜的食物。如热病必耗气伤津,病后可选清热生津的西瓜、梨子、甘蔗汁、绿豆、莲藕、荸荠、老鸭、怀山药、薏苡仁等;久病后阳气虚衰、畏寒肢冷、倦怠无力、腰酸背痛,宜选温阳益气的大枣、桂圆、栗子、核桃、牛肉、羊肉等。 预防性调治老年人、儿童或原本有脾胃疾病者,病后容易发生“食复”,可采取预防性调治措施。下面介绍两首药膳方。 ①山楂麦芽茶。取山楂、生麦芽各10g,同置杯中,倒入开水,加盖,泡焖10分钟,口淡、便稀者加入适量红糖调味,口苦、便干者加入适量白糖调味,随喝随添水,至色淡味尽止。本方消食化滞,适用于普通人群罹患疾病后“食复”的预防。 ②消食鸡蛋羹。取山药、茯苓、莲子、麦芽、槟榔各15g,山楂20g,鸡内金30g,共研细末。用时每次5g,加鸡蛋1枚、清水适量调匀蒸熟,加适量食盐或酱油调味即可,随意食用。本药膳补脾益气、消食开胃,适用于老年人、儿童等消化功能虚弱人群,或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患者罹患疾病后“食复”的预防。 文章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