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伏贴 大阳气冬季天地闭藏,生机蛰伏,人体阳气也敛藏于内,阳气素虚或阴寒内盛之人若无法抵御外寒,则易诱发冷哮、虚寒腹痛、关节疼痛、宫寒痛经等虚寒类疾病。为防患于未然,医家想到在三伏天借助自然界之阳气补助人体之阳气的方法,达到引阳消阴的目的。近年来,三伏贴以其简捷便利、疗效可靠等优点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在使用三伏贴的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如三伏贴是否人人都能使用、是否贴的时间越长越好、除了三伏天是否也可以使用等。今天让我们一起探秘“小伏贴”中蕴藏的“大阳气”。 起源 三伏贴是中医传统疗法中一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法,选在一年里最炎热的三伏天将中药敷贴于特定穴位,以达到补益阳气、祛除阴寒的目的。 在医方专著《五十二病方》中,有用白芥子泥贴敷于百会,使局部皮肤发红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这是贴敷疗法的较早雏形。南北朝的《荆楚岁时记》中也有对夏季敷贴以疗病的记载,宋代王执中《针灸资生经》中亦提到“天灸”,用旱莲草外敷治疟,用药后皮肤局部起疱如灸疱,今称药物发疱灸。到了明清时期,三伏天穴位贴敷疗法有了新发展,清初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详细记载了采用白芥子散贴敷背部腧穴防治肺系疾患的方法,“哮证多属寒包热邪。所以遇寒即发……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入麝香半钱,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这也是现在盛行的三伏贴防治肺系疾病的理论源流。 原理 三伏贴特选在农历三伏贴敷,这是为什么呢?《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言:“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意思是说人体与天气相通,皆由阴阳运转推动维持,故人体内的阴阳运转规律与自然界是一致的。 一年中自然界阳气有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的规律,人体内的阳气也有升、浮、降、沉的规律,在脉象上会表现出春浮、夏洪、秋弦、冬沉的变化。《素问·四时刺逆从论》曰:“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灵枢·终始》亦曰:“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也体现人体的气血经络顺应节气会发生改变。 夏至虽阳气最盛,阴气开始复生,但天地间的热气依旧在累积,三伏天方达到顶峰。此时也是人体内阳气最旺盛的时候,气血趋于体表,腠理疏松,汗孔多开。若体内阳气不足或有阴寒内伏,此时就是引入天阳与消除体内虚寒阴翳的最好时机。 天阳已具,如何助人阳呢?《素问·金匮真言论》言:“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背部更有“阳脉之海”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脉走行,是接受和储存天阳的重要部位,其上的穴位如肺俞、心俞、膈俞、风门、膏肓、大椎等就是最佳引入点,可将阳气通过经络走行灌注周身。除背部取穴外,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症状不同选取一些特定用穴以辅助祛邪外出。 药物选择上,一般选用辛温芳香走窜类药促进穴位打开以引接天阳,选用荡涤痰浊的药物使经脉通畅以敷布阳气,辛温药还可使天阳之力更宏大。如此天阳即可入人体,振奋人体阳气,养其内虚之阳,扶阳固本,调节阴阳平衡。“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气旺盛同时腠理开泄,内伏阴寒之邪即可消散。夏日时阳气储存充足,人体有真阳固护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便可防治冬日感寒易发的疾病。 用法 三伏贴可以益气扶阳、祛阴除寒、化瘀止痛、疏通经络,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各科,内科如冷哮病、风寒咳嗽、虚寒腹痛;外科如痛痹、着痹;妇科如宫寒痛经;儿科如小儿哮喘、小儿腹泻等。 贴敷日期为每年夏季农历初、中、末伏的第一天,即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第四个庚日和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因庚日属金,以五行而论,与肺相配,故为治疗肺系虚寒类疾病的最好日期。贴敷最佳时辰为午时,即上午11时至下午3时。当然,三伏贴也不拘泥于庚日,三伏期间均可进行,每2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此外,三伏贴不是贴的时间越长越好,一般成人每次贴2~6小时为宜,孕妇、小儿使用时要缩短时间并时刻关注皮肤反应,儿童建议每次贴敷0.5~2小时,具体可根据患者体质和皮肤反应而定,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不可擅自延长贴敷时间。三伏贴并不是人人适用,有些情况需禁用或慎用,如局部皮肤有溃破,或有过敏性疾病、血液相关疾病等。 贴敷前要保持皮肤清洁,擦干汗液。第一次贴敷时应尤其注意,患者可能出现局部皮肤痒、热、微痛感觉,甚至少数人皮肤可出现水泡及明显色素沉着,均为正常反应;但若灼热、刺痛或发痒、发热、发红明显,要及时取下并用清水轻柔洗净,严禁抓挠、用力擦洗;如有严重红肿水泡时,应及时就医,并待水泡消退后再洗澡。贴敷完应及时清理干净残留药物,保持清淡饮食,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慎食辛辣、海鲜、羊肉、蘑菇等,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顾松园医镜》有言:“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天无此日,则六合尽冰壶,乾坤皆地狱矣。人是小乾坤,得阳则生,故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四肢之运用者阳气也,五脏五官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失阳则死,则身冷如冰,寂然。不动,灵觉尽灭。可见死生之本,全在阳气。”三伏贴虽小,却充当着天阳与人阳互通的桥梁,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达到治疗或预防冬季多发病的目的。良医治病当顺时令,上医治病更是防患于未然,利用小小一张三伏贴便能达到如此功效,这就是中医的博大精深之处。 文章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 |